1946年夏日,东北民主联军完结整编后,军事主官担任战争决议方案,政治委员罗荣桓主管党政作业,而参谋长刘亚楼专司作战指挥。这种“军、政、参”分工的形式,和其他野战军的军政双主官制不同。初期文件签署依照传统排序,、罗荣桓、谭政、刘亚楼四人姓名按职务凹凸摆放。
1947年5月,东北民主联军建议夏日攻势。在此期间,司令部作战电文的署名渐渐的呈现调整。原位列第三的政治部主任谭政,他的姓名方位逐步后移到第四位。反映出在实战中的指挥权改变。
谭政的军旅生计开始于1927年秋收起义,1933年中心苏区整编时,28岁的谭政出任红一军团榜首师政治部主任。长征期间,他参与过直罗镇战争的安排作业。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迸发时,谭政已经是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。
刘亚楼1929年参与赤军,比谭政晚了两年参与。长征中他担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,参与强渡乌江、攫取泸定桥等战争。1939年受安排差遣去苏联学习,缺席了抗日战争首要阶段。1946年随苏军回来大连,由罗荣桓引荐出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。
刘亚楼就任参谋长后,着手整理司令部安排。1946年冬天,他在哈尔滨树立专业测绘部队,半年内完结了东北全境测绘。1948年3月,掌管拟定《各级司令部暂行作业条例》,标准作战方案定制流程。平津战争期间,直接指挥5个纵队34小时占领天津城防。
谭政的作业集中于政治整训。1946年7月掌管整编7个主力师,和谐处理各部队人员配备分配问题。1947年冬天展开“抱怨运动”,改造20万俘虏兵成为东野兵源。1948年9月辽沈战争前,他安排起草《入城纪律八项守则》,清晰规定部队进城后不得占用民房、不得运用解放区钱银在城市购买产品。
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之后,东野司令部开始运用数字代号。代号101,罗荣桓102,刘亚楼103,谭政104。这套代号不是简略的对应职务等级,而是反映实践指挥权限。东野触及战争布置的电文大部分由103号首长签发,政治类的文件则由104号首长处理。
在1948年10月批复的东野前委名单中,谭政仍位列刘亚楼之前。但实践作战指挥过程中,刘亚楼可直接调集纵队级军力。这种安排,反映出其时对专业化军事指挥的注重程度正在提高。
1948年10月的锦州战争期间,谭政自动要求作战电文上不要再署自己的姓名。谭政在审理进攻锦州方案时,把文件上的“林、罗、谭、刘”划去自己的姓名,并指示:“作战事宜应由军事指挥员全权担任。”尔后东野作战电文固定为“林、罗、刘”三人署名。
1948年12月平津战争期间,东北野战军的指挥系统加强完善。担任整体战略规划,刘亚楼详细布置各纵队作战使命,谭政则要点保证后勤与城市接收。这种分工在天津攻坚战中体现得很显着:刘亚楼直接指挥东西对进的5个步卒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,谭政同步安排3万民工保证弹药运送,并提早训练500名城市接收干部。
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后,特别通报表彰了攻城部队的纪律体现。这与和谭政掌管拟定的入城方针严密相关,政治部分在战前向每个连队发放《城市方针问答手册》,清晰规定了维护工商业、尊重外侨等细则。
1949年4月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时,正式清晰前委排序为、罗荣桓、谭政、刘亚楼。但在实践作战指挥中,触及军力调集的指令仍需刘亚楼副署签发。这种准则规划既坚持了政治作业的传统位置,又确立了专业化军事指挥的权威性。
南下行军时当部队途经河南时遭受暴雨,谭政连夜安排政工干部下连队展开思维发动,保证三军坚持行军纪律;而在打破长江防地时,刘亚楼指挥的炮兵群施行准确火力掩盖,为步卒拓荒出12公里宽的登陆场。两位将领各司其职的合作,保证了四野从东北至海南岛的连续作战才能。
1950年6月三军整编前,刘亚楼授命组成空军领导安排,谭政则持续担任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。这种分工连续了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特色:刘亚楼担任新式兵种建造,三个月内完结6所航校筹建;谭政主抓剿匪土改中的军民关系,拟定《驻军参与当地作业守则》。
国防部建立后,刘亚楼成为首任空军司令员,谭政调任总政治部榜首副主任。在1955年授衔预备阶段:刘亚楼参与空军干部的评级,而谭政担任三军政工干部查核。虽然这一段时期刘亚楼已进入军委工作,但在触及政治准则的问题上仍是会自动寻求谭政定见。
1955年授衔时,谭政凭借着秋收起义资格、赤军时期职务和东北政工建造效果,被颁发大将军衔;刘亚楼因为缺席抗日战争且解放战争后期才进入指挥中心,评定为大将。
1965年撤销军衔制前夕,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谭政仍坚持要求机关干部每周下连队体验生活。同年刘亚楼病重住院期间,坚持听取空军导弹部队建造报告,直到去世前三天还在修改训练大纲。两位将领的工作情绪,和在东北野战军时期的作业作风一脉相承。
1979年谭政恢复作业后,在编撰革新回忆录时特别强调:“军事指挥与政治作业如同车之两轮,当年东北战场上的每场成功,都是团体协作的效果。”展现出始终如一的团体主义观念。